第二百七十八章 钱庄+票号=银行?_乾隆朝的造反日常
笔趣阁 >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> 第二百七十八章 钱庄+票号=银行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百七十八章 钱庄+票号=银行?

  赵亮是不会大把大把送银子给和珅的。

  不说那是一个根本就填不满的无底洞。

  就说用银子来绑定他跟和珅之间的关系,也绝对是大大的下策。

  他在和珅跟前的定义,就该是超脱于利益之外的‘世外高人’。是用那一个个奇思妙想来为和珅创造更大政治利益的‘至交好友’。

  所以,赵亮翻看这手中的计划书,信心满满的来寻和珅了。

  “银行?”

  不是原本历史上日升昌一般的票号,而直接是钱庄+票号的结合体,虽然‘银行’的名字显得有些太另类,但也极大的区分开了自身与钱庄银号的差异不是?

  和珅翻看着赵亮递来的计划书,两眼精光闪闪。

  脑子聪明如他,对经济银钱也通透无比的和珅,如何看不出这计划书里所蕴含的价值?

  大青果现在有很多钱庄但还没有票号(后者是出现时间有很多种说法,这里按日升昌的走),可这并不意味着和珅看不透内里的无限商机。

  历史上的日升昌票号,一经成立后就火遍了全国。飞快的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,解决了当前社会大宗项银两往来的困难,可不就把自身业务搞得红红火火了?

  黄金时期其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,可谓“日利千金”。

  但一大遗憾就是票号与钱庄从一初就被中国人直接的区分开了。

  可能也有人想把钱庄票号连在一起做,但这真的太难了。

  钱庄是区域经营,京师这地方早在康熙年前就已经银票横飞,几大出名的钱庄银号发行的银票还很有信誉的流通到了保定、天津等地。

  但通常来说流通范围不大,很难有那家的银票是全国通行的,都是很具有地域特色。

  而且钱庄资本还从事借贷业务,与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密切结合,可说是三位一体的。

  这种经营理念注定了它只会专注于一地。

  而票号是以汇兑为专营业务的信用机构。

  原时空的大青果在嘉庆道光年间,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商人活动地区的不断扩大,使得异地大金额交易不便成为了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。

  于是办理异地之间汇兑业务的票号就应运而生。

  这就是一种我在A地存银子,然后拿着票据到B地的同一家票号取银子的买卖,如后世的汇票。

  所以可想而知这种买卖需要极强的官方力量背书,或是极高的商业信誉做支撑。

  历史上的日升昌就是后者。

  而现在赵亮所行的银行就只能取前者了。赵家发迹的时间太短暂了,说起来挺响亮的,但信誉还是不够硬实。

  所以只能用官府背书作保。

  和珅就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,军机大臣、户部尚书,还是皇帝的亲家,谁还能信不过?

  赵亮还想着在必要时候直接从官库拆借银两,以解燃眉之急呢。

  所以他就心里思量着,这做票号生意的人,要么真的是银子多的没处花销了,所以各处分号都能备上充裕到极点的银子。要么就是背景厚实的一笔,可以跟官府充分互动,那官家的银子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,那背景上还要更胜过钱庄银号一筹呢。

  甚至可以说是因官而兴,因官而衰,因官而亡。

  至于历史上的诸多‘前辈’们为什么把钱庄与票号分得那么清楚,为什么就没人把之联系在一起做个银行,可能真的是条件不允许吧。

  做钱庄的人,不会想到去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开设分号,因为关系背景和资本都没达到准线。

  而做票号的人呢,人家一开始就没着眼于钱庄的那点生意。而且他们的这种经营模式也会让很多储户担忧,那票号是不是在拿我存去的银子去顶别人的账呢?

  而等票号生意做大之后,光是那些达官贵人的银子都收不了了,那里还回去管小商小贩呢?

  官员大可以将公款无息或低息存入票号,使票号获得无成本资金,而票号对官员个人给予优厚利息,并严格保密,这样一来两者都可以躺着赚钱了。

  而具体到赵亮与和珅这里,只要他赵大爷能严守秘密,怕是日后还能经手一二替人“捐官谋缺”的勾当呢,那银子来的就更利索了。

  同时还能代官府汇解各处税收协款、领发军队饷银及衙署薪金,有和珅背书,这一切就都不成问题,也都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。

  而加入了钱庄业务后的银行,最为重要的不是它赚钱更快,而是它涉及的面更广阔了。不仅对上对商贾巨室,还能对下对黎民百姓,这影响力可就大的没变没沿儿了。

  有了官府背书,老百姓们贪图微薄的利钱肯定有不少人愿意把银子存进来,赵亮再拿去放贷,他背后有官府撑腰,商人们借钱之后岂敢不还?

  这就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良性循环。

  通过此举,赵亮的触角都不知道能悄悄的把大青果渗透到何种境地呢。

  也所以,只要这事儿做稳妥了,那就是一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。

  也所以赵亮很需要和珅来背书,需要他这个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的名头来向芸芸众生作保。

  和珅清楚无疑的看到了这一点,他当然是乐意的了。因为他相信赵亮有本事把这计划书里的东西给变现。

  这样一来他就也等于有个巨大的宝库在握了。

  同时他也觉得这是赵亮为他送来的一份大功劳。

  这样的好生意,只要把内务府的银子和招牌引入进来,等一切做大做强了,那大把的银子岂不是能让内务府赚的盆满钵满吗?

  和珅现在还处在一个转变阶段,脑子里还没有形成老子搂银子第一位的概念,对于功劳还是非常在意的,看了计划书之后立马就想到了内务府。

  因为后者是可以投钱做生意的。

  内务府来钱的门路很多,就比如之前所说的人参买卖,而这投钱做买卖让钱生钱就也是如此。并且人家还只投赚钱的买卖。

  十三行内务府都不稀罕投,而只收孝敬。

  他们真正重拳出击的行当是两淮盐业和滇南的贩铜,这两样是天底下众所公认的赚钱买卖。

  所以内务府提出银子,“借拨”给盐商矿主,规定好年限和利息,盐商矿主依照约定分年偿还或到期后一次性偿清。且他们不仅要连本带利的还回去,还要从自己赚取的利润里划出一部分作为盈余银,以“报效”的名义上缴内务府,表示对皇恩的答谢。

  这种交易尽管表面上打着一借一还的幌子,本质就是投资经商。

  康雍乾三朝,内务府早把这一招玩的烂熟。

  同时到了眼下的乾隆后期,内务府的‘经营’范畴也已经从最初的贩盐、铜矿两样儿扩展到当铺、钱庄、古玩……等等。

  可以说凡是社会上收益丰厚,又需要大量流动资金,并具备高投入高回报特征的行业,内务府都积极参与。甚至鼓动八旗军民以俸银一起参股,从中赚钱生息,是正好可以解决八旗生计问题,又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。

  明朝朱姓皇帝是农民泥腿子出身,对商品经济的意识很懵懂;清朝皇帝则是在辽东马市上做边贸起家的,在这方面就表现的特别灵活机动。

  所以读书人用‘与民争利’做借口绝对堵不住内务府的手的。

  “有内务府帮衬,这是再好不过了。”赵亮把手一拍,给和珅透了个底儿,“赵家现在紧紧手能拿出三十万两银子,再发动一下亲朋故旧,还能再有个十几二十万两银子。”

  “比不得河东人的钱庄银号本钱雄厚,但也不算弱了。”

  “再有户部背书,内务府入资,这一出手,关中、河东、北直隶、中原和齐鲁,大半个北方就都能包下了。到时候要不赚钱,我提头给你。”

  和珅哈哈笑着。

  “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。内务府是没银子了,但户部还有,拆解一笔款子还是可以的。你就安心回去,等哥哥我的好消息吧。”

  和珅送走了赵亮,人就往内务府衙门赶去,但走到半路上他突然醒悟来,这事儿自己应该给福长安这兄弟先通通气啊。

  也省的日后被朋友抱怨自己不够义气,明摆着有赚钱的门路不给走。

  “走,去福长安福大人府上。”

  和珅吩咐道。

  然后心底里就情不自禁的开始琢磨起了一件事,这回广明贤弟又要分润自己多少银子呢?

  说真的,光是松鹤楼的分润,就已经够和珅现在花销的了。

  再加上东南船帮和十三行得分润,和珅的日子过的已经很阔绰了。

  他真的是不缺钱。

  哪怕今后要每年多给皇帝备几件宝贝,给宫里的惇妃和十公主也备着厚礼,时不时的还要寻些新鲜玩意儿送进宫里孝敬,同时还要对汪家(惇妃娘家)客气一些,但和珅也一样不缺钱。

  只是李侍尧案对他的影响真太大了,被打开了眼界的和珅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加富裕的。

  “或许,这和府也该变得更阔绰些才对。”

  以自己现今的身份再看和府,有点小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